-
西方哲學中,「本質」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屬性,物體的存在性通過它們與「形式」的關係獲得它們的本質,如果沒有它,它就失去了它的身份。
「Opposite」- 展即從哲學概念延伸,特別精選三位東南亞當代藝術家朱瑪迪.奧菲 (Jumaldi Alfi)、 布迪.庫斯塔托 (Budi Kustarto )和漢迪威曼·蘇普塔(Handiwirman Saputra)。透過東南亞當代藝術家各自的視角,討論「宇宙的本質」,從「宏觀」與「微觀」的角度觀察物質間和形式間的轉變,視覺觀感具體與抽象間的轉化。在生活步調緊湊與互聯網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從由「群體」提問到「個體」內在的思考,生活環境是什麼? 文化是什麼? 我是什麼?這些最基本卻無比巨大的哲學思想,通過藝術品帶領觀者走回我們遺忘已久的哲學世界。
參展藝術家
朱瑪迪.奧菲 (Jumaldi Alfi)
布迪.庫斯塔托 (Budi Kustarto )
漢迪威曼·蘇普塔(Handiwirman Saputra)
-
漢迪威曼·蘇普塔拉 (Handiwirman Saputra)
1975 年出生於蘇門答臘
畢業於 ISI
目前在印度尼西亞日惹生活和工作
Jendela Group 成員之一
Handiwirman Saputra 具備雕塑家和畫家身份,在立體和平面創作間自由地轉化。創作過程中經常探索材料和形式,同時探索立體結構的內部和外部形式,並結合了人工材料和天然材料,例如樹脂、紡織品、鋼、聚氨酯、泡沫和紙張,偶爾還會加入互動式組件,從小型壁掛物到幾米高的立體作品,他的雕塑在俏皮和荒謬的風格下誕生。他擁有某種與生俱來的能力,總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那些最平凡不起眼事物中的美麗。在他的手中,廢棄的物件被轉化為具有挑戰性、神秘和感性的圖像,表達意想不到的情感和敘述。Saputra 的作品常常讓人聯想到風景、人物、植被和各種記憶,但同時,它們也抵制與獨特的隱喻或符號的聯繫。
Saputra 突破了靜物類型的界限。模糊地喚起現實中的主題,他的非客觀作品通常是不朽的或微型的。這種規模的轉變進一步促使觀眾考慮他們與所涉及的日常材料的關係。然後,他允許他人進入他對世界的看法,這是一種賦予普通人力量的視角。面對蘇哈托政權下藝術家創作的政治化作品,Saputra故意放棄作品中的任何社會政治特徵。或者,他傾向於有機抽象和對藝術形式的有趣處理。
“你能想像的一切都是真實的#1”,Galerie Christian Hosp,柏林
“當代性:印度尼西亞的當代藝術”,上海當代藝術館
“混亂的樂趣——印度尼西亞新藝術”,Primo Marella 畫廊,米蘭,2010
“Re-Play #6”,國際當代藝術辦公室 (OFCA) 國際,日惹,印度尼西亞,2014
“Material Matters,Tolot/heuristicShinonome 畫廊,日本東京,2015
-
朱瑪迪.奧菲 (Jumaldi Alfi)
1975 年出生於蘇門答臘
畢業於 ISI
目前在印度尼西亞日惹生活和工作
Jendela Group 成員之一
umaldi Alfiendela 專注於在形式化和個人框架中探索美感與媒材形式的探索,擺脫了社會政治主題的流行藝術慣例和技術成熟度。這種打破常規的做法為該Jendela Group團體,贏得了重要的地位。
Jumaldi Alfi 以其引人注目的視覺符號肖像畫而聞名,這些視覺符號反映了個人和集體層面的存在和精神體驗。創建自己的圖像代碼,藝術家借鑒了廣泛的文化參考,從自然世界的物體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再到家庭生活的童年記憶。「記憶」在Alfi的創作中,並不是懷舊的代名詞,相反他利用自己的經驗和記憶來達成和解他目前所見的現實,並塑造路徑以向前邁進。他擺脫了藝術中無處不在的社會政治主題,也沒有落入現實主義繪畫技術複雜的陷阱。相反,通過只利用線條、顏色和紋理的最小視覺元素,他們表現出一種極端天真和幾乎革命性的形式主義的傾向。
獎項
第 10 屆印度尼西亞藝術獎(2003 年,入圍)
第 5 屆印度尼西亞藝術獎
最佳繪畫獎,印度尼西亞藝術學院(ISI)(1998 年,入圍)。
Solo
“融化的記憶” 新加坡 STPI 泰勒版畫學院(2011 年)、
“Nightswimmer” 荷蘭阿姆斯特丹梅蒂斯畫廊(2011 年)、
“生命/藝術#101:永無止境的課程”Sangkring 藝術空間
“Derau-Noise” 印度尼西亞日惹 Bentara Budaya(2001 年)。
Group
“遺產,文明的痕跡” 括印度尼西亞泗水 EsaSampoerna 藝術博物館(2012 年)、
“Bayang”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家美術館(2011年)、
“Jendela-A Play of the Ordinary”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2009 年)、“宣言”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家美術館(2008年)
“COMMON GROUNDS”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家美術館的(2007 年)。 “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
“新加坡藝術舞台”
“上海藝術博覽會”。
-
布迪.庫斯塔托 (Budi Kustarto)
1972 生於中爪島
2003 畢業於 ISI
目前在印度尼西亞日惹生活和工作
Budi初期以自身為題創作了一系列雕刻作品以供解析之用,當時他還是一位雕刻家。之後他開始對處於三維立體中的本體進行雕刻轉換,把身體的尺寸、空間結構這些內容轉移到平面繪畫中去。
在這個過程中他以批判的手法對實際空間中具體的雕刻內容進行改造,讓他們轉化後成為抽象平面的一份子。他用負片效果來象徵他本人與其他人之間存在的距離。對布迪來說,自己就是一個“打印輸出”;它是賦予身份、意義、條件等限制的結果。對 Budi Kustarto 來說,限制是沒有什麼可後悔的。我們的意識必須努力實現真理。限制使我們保持警覺,了解生活,使我們人性化。”然後通過身體測試限制與極限,身體是批判性和自我意識體驗和評估人類生活的場所。
他以各種姿勢和扭曲。身體與畫面空間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幅畫,與畫布的有限尺寸,變成了一個矛盾的有限但自由
Solo
「布迪」(2005,雅加達)
「同性:綠」(2006,印尼三寶壟)
Group
「C P雙年展開幕展」(2003,雅加達)
「感同身受」日惹雙年展VI I I (2006,日惹,印尼)
「超越,限制與挑戰」雅加達雙年展 (2006)
「索卡新觀點—東南亞藝術展」(2007,北京、台北)